至善园陵园树葬专项指南:生态葬式细节、办理流程与祭扫注意事项


‍至善园陵园作为国内率先推行树葬服务的生态陵园,其创新的"以树代碑"理念既满足了逝者回归自然的愿望,又为后代保留了宝贵的土地资源。本文将全面解析树葬这一绿色殡葬方式的具体细节、办理流程及祭扫注意事项,为有意向的家属提供实用指南。

一、树葬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内涵

树葬是将骨灰埋于树下,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的安葬方式。至善园陵园采用可降解骨灰容器,6-12个月内可自然分解,实现骨灰与土壤的有机融合。园区精选香樟、银杏等具有文化象征的树种,每棵树间距达3米,形成错落有致的纪念林。与传统墓葬相比,树葬可节约90%以上的土地资源,单个穴位仅占地0.3平方米。陵园采用滴灌系统和有机肥料维护,年节水达40吨/亩,真正实现"入土为安,生生不息"的生态循环。

二、专项办理流程详解

1. 前期咨询(1-3个工作日)

家属需携带逝者火化证明原件、申请人身份证原件至园区接待中心。工作人员将详细介绍树葬区域划分(含静思林、长青园等主题园区)、价位体系(基础型9800元起,含20年管理费)及配套服务。特别提示:清明节前后为办理高峰期,建议错峰安排。

2. 签约选位(当场完成)

选定具体树种后签订《生态安葬协议》,需明确标注GPS定位编号。至善园提供三维可视化选位系统,可预览树木成长效果。注意保留缴费凭证(含墓地使用费、绿化维护费两项),现场领取《生态安葬证书》。

3. 安葬仪式(提前2日预约)

园区提供简约仪式服务(可选),包含默哀、培土、系挂纪念牌等环节。骨灰容器下葬深度为80厘米,确保不影响树木根系。建议携带小型手持式电子设备记录定位坐标(北纬39°26',东经116°12')。

三、创新纪念方式与智能管理

1. 数字化追思系统

至善园开发"云缅怀"小程序,支持上传生平资料、创建纪念相册。每棵树配备NFC芯片,扫码即可查看树木生长数据及逝者电子纪念页。年度生长报告将通过邮件自动发送给家属。

2. 生态纪念活动

每年举办"春泥行动"集体追思会,采用生物可降解纸鹤、鲜花瓣等环保祭品。2025年新增"碳足迹计算"功能,可显示树葬相较传统墓葬减少的碳排放量(约2.3吨/20年)。

四、祭扫注意事项与特别提示

1. 最佳祭扫时间

建议选择工作日(周二至周四)上午9-11点,避开清明高峰(4月1日-10日实行预约制)。冬季(12-2月)树木休眠期暂不开放近距离祭扫。

2. 环保祭扫规范

严禁焚烧纸钱、塑料制品,可使用:

- 可降解纸质纪念卡(园区免费提供)

- 植物种子纪念包(含虞美人、勿忘我等)

- 电子蜡烛(续航72小时以上)

违规行为将按《生态陵园管理条例》处以200-2000元违约金。

3. 长期维护须知

树木20年生长周期内,园区负责专业养护。若遇极端天气造成树木损毁,将启动"同区位补种保障"。家属可通过APP提交修枝、施肥等个性化养护申请(年费300元起)。

五、常见问题权威解答

Q:树葬后能否迁移?

A:因生态保护要求,骨灰降解后不可起掘。特殊情况可申请将纪念牌迁移至壁葬区。

Q:多人能否合葬?

A:支持直系亲属合葬(不超过4份骨灰),需提前申报并缴纳叠加管理费。

Q:海外亲属如何祭扫?

A:提供"代客祭扫"服务(280元/次),含清理落叶、摆放鲜花、拍摄360°全景视频。

截至2025年8月,至善园已实施树葬服务逾6200例,树木存活率达98.7%。这种"让生命在绿色中延续"的方式,既是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礼赞。建议有意向的家庭提前进行生前契约登记,可享受8折优惠及专属规划服务。在生死观的革新浪潮中,树葬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人文温度,成为当代城市居民的理性选择。


首页
微信客服
在线咨询
电话咨询